| 
 | 
 
§1  水准测量的原则 
一、原理 
利用水准仪建立一条水平视线,并于立在A,B两点的水准尺上截取读数a,b,则两点高差 。 
若A点高程已知,则 称为后视读数, ——前视读数。 
二、高程计算法 
1、高差法 
利用高差计算高程的方法,  
2、视线高程法 
利用视线高程计算高程的方法 
  
三、连续水准测量 
当A、B两点高差较大的相距较远时,安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定两点间的高差,可在沿A到B的水准路线中间增设ZD,依次连续地在两个立尺点中间安置水准仪来测定各点间的高差,最后取各个测点的代数和。 
  
转点的概念 
定义:起传递高程作用的临时立尺点 
特点:其上有两个读数 
临时选点 
水准仪的使用 
1、粗平:调脚螺旋使用水准气泡居中,竖曲船直 
2、气泡在左手大拇指移动方向一致 
2、瞄准 
目镜对光 准量、照门、标尺三点一线  
物镜对象 
3、精平 
4、读数 
§2  水准测量的方法及成果整理 
一、水准点 
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点(BM) 
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,起控制高程的作用 
长期保留设地面标志 
二、水准路线 
1、闭合 
2、附合 
3、支水准 
三、水准测量的方法 
1、观测程序 
2、表格记录计算 
铅笔记录,不准涂改,不准橡皮檫,不准转抄 
 
测站        测点        后视        前视        高差 
1        A        1.625                0.628 
2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1.784        0.997        0.573 
3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0.660        1.211        -0.311 
4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1.444        0.971        0.442 
        B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.002         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5.513        4.181        1.332 
四、水准测量的校核 
1、测站校核 
检查一个测站的错误,一个测站只测一次高差,高差是否正确无法知道,对一个测站重复效差的测定, 。 
变更仪高法 
双仪器 
双面尺 
后红=后黑+K 
前丘=前黑+K 
h丘=h黑 
2、计算校核 
用计算高差的总和检验各站高差计算是否正确。 
3、成果校核 
是水准测量消除错误,提高最后成果精度的重要措施 
由于测量误差的影响,使水准路线的实测效益与应有值不符,其差值称闭合差。 
闭合差=观测值-理论值(真值、高精度值) 
闭合:  
附合:  
支水准:  
容许误差:计算所得高差闭合差 应在规定的容许范围内,认为精度合格,  
普通水准测量    
五、高差闭合差的调整与计算 
通过高差闭合差的调整,来改正观测高差所包含的误差,用改正后的高差计算高程。 
改正原则:按测站数(比路线长度)成正比,反长分配 
步骤: 
1、高差闭合差的计算 
  
  
2、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
每站的改正数     
3、计算高程 
测点        测站数        实测高差        改正数        改正高差        高程 
1        8        1.234        0.009        1.243        200.000 
2        6        0.345        0.006        0.351         
3        5        -1.599        0.005        -1.594         
1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
         19        -0.020        0.020        0         
 
§3、经纬仪的操作 
1、对中 
2、整平 
3、瞄准 
4、读数 
田标准方向的北端,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水平角度,称为方位角,其值 。 
由真子午线北端起算的方位角称为真方位角A 
由磁子午线北端起算的方位角称为磁方位角Am 
由坐标纵线起算的方位角称为坐标方位角 。 
根据两点的直角坐标,计算水平距离和方位角 
  
  
       根据所求象限换成方位角。 
导线测量 
一、导线布设形式 
导线:递增已知的高级控制点和所求的低级控制占布置或连续的折线形式,由导线点,导线也及转折角组成。 
1、闭合导线,起点和终点是同一已知点。 
2、附合导线:起点终点是不同的已知点。 
3、支导线  直线形,没有多余观测,最多支2点,必须往返测。 
二、导线的外业 
选点、测角、量边、连测 
1、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
收集控制点的资料,制定技术计划。 
选点原则: 
1)相邻点间通视良好,地势平坦,便于测角和量距 
2)点位选在土质坚实处,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,施测碎部 
3)导线各边的长度大致相等 
4)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,且分布均匀,便于控制整个测区。 
2、测角(测右角) 
 测日,半测日较差  
3、量边 
钢尺一盘量距往返丈量 
4、连测 
独立地区(只有一个控制点)测起始方位角 
非独立地区(已知两个以上的控制点)测连接角 。 
三、导线内业计算 
按规定的表格计算,角度取至秒, 的数位与边长的小数位相 ,步之有校核。 
(一)闭合导线计算 
1、编号,将已知数据填入表格中。 
2、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
  
          
  
(反号平均分配给各观测角,不能均分时,短边所夹的角多分配一点) 
3、方位角的椎算 
           大于360     -360  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小于0       +360  
         (校核) 
4、坐标增量的计算及闭合量的调整。 
1)坐标增量 的计算 
  
  
2) 的计算与调整 
         
  
  
导线全长闭合差  
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
  
  
  
  
  
5、计算坐标 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(校核) 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 
(二)附合导线的计算 
1.坐标反算 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 
2.由  
  
  
  
         
  
  
  
  
  
3. 的计算 
  
  
    (不包括AB.CD边) 
四、导线测量错误的查找 
1、 超限 
 > 容,角度测量出错。 
分别从导线的两端计算两组坐标值,某一点的两组坐标值极为接退,则该点角度测错。 
2、K超限 
坐标增量闭合差超限时,说明边长测量有误。 
计算  
若某边的方位角与 或  极为接近,则该边有可能量错。 
 
角度前方交会 
局部地方用于加密控制点。 
A、D、C为已知点,P为约定点。在A、B、C上设站,观测水平角 、 、 、 。则解 可求列P点的坐标。 
  
  
            
  
  
角度测方交会:在已知点B和均求点P上观测 。 
 
三、四等水准测量 
一、三、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
1.视线长度        80m 
2.视线高度          0.2 m 
3.前后视距差        5 m 
4.前后视距累积差    10 m 
二、三、四等水准测量 
1.观测程序 
1)后视黑面,读上,下视距丝和中丝计数 
2)前视黑面,读上,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 
3)前视红面,读中丝读数 
4)后视红面,读中丝读数 
四等:后黑——后红——前黑——前红 
2.测站的计算与校核 
视距:D后(9)=(1-2)×100 
D前(10)=(4-5)×100 
前,后视距差d 11=9-10 
前,后视距累积差 12=上站12+本站11 
读数:13=6+k-7 
14=3+k-8 
高差:h黑 15=8-7 
h丘 16=8-7 
    17=14-13=15-16  
h平=18= (15+16 ) 
每页水准测量计算校核 
高差          (偶数站) 
   (奇数站) 
视距    末站 
成果计算:    容,对 进行调整计算 
 
 
初测:在指定范围内布设导线,测量路线各方案的带状地形图和纵断面图,收集水文、地质资料,为低上定线,编制比较方案等初步设计提供依据。 
定测:中线测量、纵断面测量、模断面测量、局部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。 
中线测量 
通过直线和曲线的测设,将路中线测设到地面上。 
包括交点和转点的测设,转折角度测定,中桩测设及圆曲线测设。 
一、交点和转点的测设 
1、交点的测设 
(1)根据与地物关系测设交点 
在图上量出JD2至两房角和电杆的距离,距离交会测设JD。 
(2)由导线和交点的设计坐标测高交点 
由坐标反算方位角,边长,按极坐标,角度交会,距离交会测设点,D4、D5、JD8的坐标,反算 。 
 在D5安J,后视D4,向右测设 角,在方向线上测设D58的值。 
(3)穿线交点法测设交点 
利用图上导线点与纸上定线的直线段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的关系,将中线的直线段独立地测设到地面上,相邻直线延长定出交点。 
一、圆曲线主点测设 
1、主点测设要素 
 已知      
              
  
  
   2、主点桩号计算 
 桩号=JD桩号-T 
 桩号= 桩号+  
 桩号= 桩号+  
 桩号= 桩号+     (校核) 
3、主点测设 
由交点沿后直线方向量切线长T,打桩   点 
由交点沿前直线方向量切线长T         点 
沿分角方向线向外量外矢距E           点 
一、圆曲线主点的测设 
1、圆曲线测设元素的计算 
         的偏角为 ,曲线的半径为R,主点测设元素的计算公式 
  
  
  
  
2、主点桩号的计算 
JD的桩号由中线丈量中得到,根据交点的桩号和曲线测设元素,计算主点的桩号。 
         桩事情= 桩号-T 
         桩号= 桩号+L 
 桩号= 桩号-  
         桩号= 桩号+ (校核) 
例:已知         设计圆曲线R=2000m 
求曲线测设元素及主点桩号 
1、T=62.293 
L=120.777 
E=9.477 
D=3.809 
2、主点桩号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         (计算无误) 
二、圆曲线详细测设 
1、切线支距法 
以曲线的 或 点为原点,切线为x轴,过原点的半径为y轴,根据坐标x,y测设曲线上各桩点Pi。 
测设时分别从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向中点各测设曲线的一半,采用整桩距法设桩,即弧长 (20m,10m,5m)。 
设 为所测点至原点间的弧长。 
 所对的圆心角。 
则Pi的坐标,  
  
  
施测步骤: 
1)从 点开始用钢尺沿切线方向量取Pi的横坐标Xi,得垂足Ni。 
2、全站仪极坐标法(在统一的测量坐标系中,任意已知控制点上设站,放任何曲线的点)关键计算点在测是坐标系中的坐标。 
  
已知:交点 的偏角     
         的里程  
  的方位角       P点的里程   
(一)求圆心0的坐标  
  
=  
  
  
  
(二)求P点的坐标 
  
  
  
  
  
道路工程测量 
§11-1概述 
一、道路工程测量 
指道路工程在各阶段测量工作的总称。 
勘测——设计——施工——竣工——使用 
二、勘测阶段的道路测量简介 
(一)控制测量             遵循测量的原则 
1、平面控制测量 ,用导线测量形式建立。平均边长50m 
高等级公路      国家一级导线    低等级公路 二、三级导线 
城市一级道路 
2、高程控制,用国家五等水准测量 
沿线建立BM点,密度    平微  1KM 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山重  500m 
(二)路线测量(细部测量) 
1、中线测量:道路的中心线,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
2、纵断面测量 
3、横断面测量 
4、1:500带状地形图的测绘 
三、施工阶段的道路测量 
设计方将JD、BM的资料交给施工单位。 
1、为满足施工需要而进行的控制测量加密(要求同设计)勘测JD500 m。施工时JD150m。 
2、恢复中线测量 
3、复测纵、横断面(复核土石方工程,如超限,通知业主,设计方) 
4、道路工程(路基、路面、桥涵、隧道分部工程)的施工放样和控制施工质量的检测。 
5、竣工测量,验收测量,竣工总平方图。 
 
§11-2  道路中线测量 
中线测量: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平面位置的工作(一系列直线和曲线组成)内容:测设m选定路线交点和转点。测量交点转折角,丈量路线显柱,设置里程桩,圆角线测设。 
一、交点的选定和转点的设置 
路线的转折点—交点,是布设线路,详细测设直线和曲线的控制点,与相邻两交点距离太长的或互不通视时,应设置转点作为测角照准的目标,量距,定线的标志。 
1、交点的选定,用选线工程师根据规范选定。 
2、轻点的设置 
1)交点间设轻点 
JD4、JD5互不相视, 为初定轻点,将全站仪安置在 用正例镜分中延长直线JD4¬¬¬— 至 。并测出 至JD4、JD5的距离a,b 若 与JD5重合,或偏差在路线容许移动的范围内,则而位置可定,将JD5移至 ,若JD5位置不允许移动或 超限时,则调整 的位置。 
横移的距离         (校核) 
2)延长线上设转点 
在延长线上初定转点 ,全站仪置 ,正例镜照准 ,后俯视 ,得 。若 与 重合或偏差 在容许范围内,转点位置可定, 移至 ,否则调整 的位置。 
  
二、路线性转折角的测定 
在交点处,路线将改变方向,为了设置曲线需要测量转折角,又叫偏角,是路线由原方向与偏转后方向间的夹角,用 表示,偏角有左右之分。 
在路线测量中,偏角通常是观测路线的右角 ,按下式计算 
                 
               
定分角方向:为了设置曲线,右角测定后定出合角方向线 
后视方向a,前视方向为b。分角方向平盘读数为c。  
           ( ) 
量交点间的距离,供中桩量距用。 
三、里程桩的设置 
路线 ,转角测定后,即可进行实地量距,设置里程桩,标定中线位置,里程桩亦称中桩,表示桩至起点的水平距离。 
如 1234.64m   桩号为K1+234.64 
整桩:每隔20m或50m 百米桩,公里桩 
加桩:地形加桩:中线地形变化点,设置的桩 
地物加桩:桥涵等人工物造物,与铁路交叉的桩 
曲线加桩:曲线起点、中点、终点设置的桩 
关系加桩:在转点和交点上设置的桩。 
 
§11-5 路线纵断面的测量 |   
 
 
 
 |